葵藿不疑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谈谈我心里的“上将之元”

班固写“长平桓桓,上将之元”。

为什么他是“上将之元”?

我不想再罗列他传记中大家都太熟悉的字眼了。又或者说,他的传记里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那样简单条陈的“时间+地点+功绩+天子赏赐”。

然而,这样单纯直观的列举似乎更能明白地看出那些用铁蹄刀剑丈量出的土地和奋战出的尊严。

我想让大家看的是另一些字句,就从武帝他太爷爷那辈说起吧:


高祖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倍约,侵盗代、云中。後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

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

文帝十四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馀人。

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於甘泉、长安。


几乎全是从史书上摘下来的。

熟悉吗?可能不熟悉吧,因为大多数人了解他的开始,几乎都是看起来辉煌无比如梦似幻的“出上谷,捣龙城”,之前憋屈的历史早就被胜利的喜悦冲刷干净了。

熟悉吗?可能也挺熟悉吧!那一个个地名“马邑”、“代地”、“云中”、“上谷”、“河南地”、“甘泉”、“上郡”……印象里,那都是他或是途经,或是征伐过的土地,写满了凯旋的足迹。

当我第一次按着时间读过他汉前期的这段历史,憋屈和无力就像一朵乌云一样笼罩在字里行间。

高祖,白登之围。

吕后,书信之辱。

文帝,又打又拉。

景帝,烽火甘泉。

隔着两千年,我都能透过史册中的文字感受到那种阴影与绝望。

说真的,如果我是当时的人,没有上帝视角,大概也只会有一个想法:打匈奴?别扯淡了,你打得过吗?现在这样不也还挺好吗?

不打,也就是给点美女给点钱,咱们日子照过;打么,打不过啊!把匈奴老爷惹急了直接打到长安把咱们灭了咋整!


从西汉立国到龙城之战,那是七十多年啊。

七十多啊!从“打不过”,“不能打”,直接变成了“不敢打”。

说白了就是大家甚至已经有点麻木了。

打又打不过,累了,躺平吧,不想努力了。

匈奴给他汉从朝廷到百姓留下了多大的阴影啊。


然后突然有一天,皇帝宣布,让一个奴隶出身的外戚,领车骑将军的高位出征。

怕不是在搞笑??

他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动身的:是军队和人民长年累月形成的习惯性恐惧;是朝堂众臣的悲观态度和几乎一致的不看好;是外戚身份和高位将军的尴尬和议论;是深入匈奴的未知风险……

几乎没有任何一条情况是积极的。

啊不对,还有皇帝的支持,他本人的努力和自信。

但问题是,这种主观能动性,他和刘彻知道,别人不知道啊!

别人眼里大概只有年轻皇帝一意孤行的胡闹,和外戚近臣的不知死活吧——看,让皇帝输一次,跌一次跟头,他就知道厉害了!

我相信在胜利的军报传回长安之前,几乎没人相信他能成功——甚至刘彻心里也是直打鼓的。哪怕他再相信卫青,也一定会估计到那个“意外”。毕竟,这之前我们输得太熟练了。


而且卫青那打法又太新了太疯了,根本就没经过实践的考验。

这之前哪有人像他那样打仗?

我不等着你来找我我再反击,而是千里奔袭,深入匈奴腹地——这其中的凶险有多大,哪怕不懂军事的人也能看出个一两分:战线长,辎重补给跟不上,情况变化快,支援跟不上,没有地方退守……

我说这就是一场壮烈的尝试与豪赌:刚出师的卫青,遇上的是一个地狱难度的考试。没有人能预料结果,或成或败,都是极端的。成了,便如同历史那般;若败了,那就是让他汉上下所有人本就脆弱的小心脏更碎成渣了。


我们后人读书,看见“光元五年”,看见“出上谷”之后,下意识便会兴奋地接上之后的“开启了对匈作战的新篇章”——

可当时的卫青呢?他不知道啊。

我踏马就差隔着几千年给他唱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了!我没法想象他带领大军动身的场景,那场景在我心里,真的带着一种悲壮。

他面对的环境和形势真的太难了,太难了。刘彻几乎是把一切都压在他身上了。因为他的改革,很大一部分都依赖于对外战争的胜利。

卫青的心理是得强大成什么样啊……

(插一点,从他小豆芽时期一个人逃家寻母,再到开天辟地整出一套全新的打法,再到不期而遇伊稚斜主力几易方略……这人的心态是真的,太他妈强大了……而且他看着温温柔柔,还“和柔媚上”,事实上你看看他干的这些事,特么的那件单拎出来不都挺叛逆的。啊!和武帝那个爱搞事的主儿真挺配:来,我给你搞事的平台,请开始你的表演~)


事实上我相信他一定是有自信的,他敢这么打,他就一定自信这打法有用;但我也相信,他肯定也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因为这之前他汉真是被打的,太惨了……啧~

怎么我就能赢?凭什么我就能赢?

怎么我就不能赢吗?


然后他赢了。


他汉上下估计也是惊喜中带着懵逼的,就那种,好消息突然来了的难以置信,然后转为狂喜,然后脑子发飘:我艹?我们居然真能把匈奴也打得灰头土脸的了?我们居然扬眉吐气了?我们居然真的跑到匈奴那头去日了他们的仙人板板??


怕不是运气吧?巧合吧?

冷静下来的众人如是想。咱们输了这么些年,憋屈了这么些年,就这么赢了?还赢得这么漂亮?这不现实啊!匈奴没有这么脆吧?


然后他又赢了。又双叒叕赢了。


然后他汉终于信了:我们原来能打赢啊!原来跟着卫青就能打赢啊!那之前怕个屁啊!来!扶老子起来,让老子跟着大将军打匈奴升官去!


我们怕的不是打不过,而是不敢打。当初高祖对项羽,不也是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输着输着就赢了吗?他从来就没怕过,他相信自己终究会胜利。项羽?那小子有什么可怕的!

对上匈奴也一样。当积累了七十多年的恐惧被一扫而空,我们发现:我们有底气啊!我们有文景的好底子,我们有靠谱的战术和将军,这有啥打不赢的啊!

这底气哪里来的?他汉对匈奴的底气,对匈奴的自信,那种积极进取的势头,哪里来的?

那都是在卫青一次一次的胜利找回来的啊!那都是他在战场上一次一次赢回来打回来的啊!

实打实能看见的胜利和战果,比任何摇唇鼓舌都有用。


他在,刘彻的底气就在,汉朝的底气就在。这种底气除了他,没人能给——

看见没,这是老子挑中的人!这是给老子打赢了匈奴的人!这是大汉第一个打到匈奴境内的将军!老子的人!看见没!

(脑补一个在地府见了祖宗之后上蹿下跳一脸骄傲拍胸脯的刘彻同学~)


所以他是大将军,所以他是“上将之元”。

所以他不可替代,就连霍去病都不行。


因为他汉对匈奴的第一场胜利是卫青一个人打出的。

因为他汉对匈作战方式的改变是卫青第一个开创的。

因为他汉对匈奴的底气和信心是卫青一点点带来的。


他是那个把名为“匈奴”笼罩大汉七十多年的阴影拨开的人啊!


毕竟小霍出道的时候,他汉对匈奴的心态,实力的差距,和对战争的摸索都进步太多了——

这些进步和卫青离不开关系。

而他本也是对卫青最登峰造极的继承和发扬。

(没有对比和引战的意思,只是讲一下我的观点。小将军谁能不喜欢呢!对叭~)



只是下午在读《孝文本纪》时,看见那些熟悉的地名突然想起他来了——从耻辱憋屈到胜利荣光,不过轻飘飘几页纸,但他们走了七十年,我们走了七十年。

那几页纸真的好沉啊……

自古兵家,以武止戈,护家卫国。

上不负君王社稷,下不负百姓将士。

他自然当的起那一句“上将之元”。




突有所感,一家之言,不成逻辑,万望见谅。


评论(42)

热度(1198)

  1. 共12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